本站首页 佛教常识 法师开示 般舟行法 佛法视频 佛教经典 佛教故事 爱心放生 法宝结缘 下载中心 佛教问答
 
当前位置:首页 > 般舟行法
慈法师讲解《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》中的122问(101-118)
发布人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0-11-25 浏览次数:1879

(101)云何当得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。以通达一切正教故。
  对凡夫有情修行佛法,远离世间无义语是十分重要的。现在,我们不听恶语都是很难的,不听颠倒语、黑暗语、沉重语、烦恼语就更难。无义语是什么呢?如不相应的戏论。讲经法师、交流佛教是最怕这样的,无益于说法,虽说的是相似语,但不能饶益有情。在念佛“立一念,断诸想”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时,无义语自然散坏。在经行道中,你没有什么无义语,你自己心理颠来颠去,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,它自然地口业上已经远离了。所以这个设问实在是相应的,“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。以通达一切正教故。”我们要常谈有义语、如法语、慈爱语、善巧语、增上语,于一切众生说抉择语,消除众生的疑虑语。这样有意义,不要说不怀善意的话,导人入苦难的话,那是造恶。般舟行法,直接回避了这些问题!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中,我们不许说话,最多也只是文字交流,这样,人未来的口业自然得以纯善。真正念佛念过一段时间的人,恶口自然会少。

(102)云何当得深爱一切诸佛法。于诸如来生处行故。
  “深爱一切诸佛法”,在经典中有记载:有菩萨说这世间有种种药,另有菩萨说你到世间给我找一个不是药的东西。这菩萨就找来找去,找遍了,结果无一物不是药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若用觉悟的心智、清净的心智观察,万事万物莫不是佛,你会深乐于一切佛法、爱护一切世间有情、利益世间有情。“于诸如来生处行故。”生如来家,与诸佛为伴侣。念佛者是“人中芬陀利花,生如来家,转妙*。与观音势至作伴侣”,这是念佛人的特定果报。一些简单法门的行持者,很难有这样的总持善巧。

(103)云何当得乐欲真法。知诸如来不生故。
  诸佛如来实无成者与不成者,所以转净妙*,广度有情。有情者,就是差别机类所生所灭,所建立的。“当得乐欲真法”,这个“真”者,有实际利益啊,予众生以真实功德。如果我们以谄曲心、虚假心交流,真实功德难以予人,于佛法就不能真实意乐。

(104)云何当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识故。
  “不懈慢”,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言。我们现在学佛的人,慢心极易生起,稍得利益,即小视天下,小视师长,小视有情,这是最大的一个过失了。佛法在恭敬中修,恭敬中行,恭敬中成就。此恭敬,实际就是远离懈慢的善巧。恭敬,就是把一切众生当作善知识,远离骄慢。那些骄慢的人,都是认为自己是善知识,别人都应该向我学习,这样的人很苦,苦也无涯,很容易厌倦、疲厌,很容易尘劳,很容易受苦报。

  不懈慢,最主要是“承事善知识”。我遇到不是一个、两个大家公认有成就者,在交流的时候,我很吃惊,吃惊在什么地方?往往他们反过来勤奋地为你做一些服务,或说承事。一些喇嘛为我做一些承事的时候,我很感动,不是感到他做了什么,从法则上看他在泯除自己的骄慢。我也遇到南传的出家师父,比如说我依止的师长,反过来承事你的时候,用僧法,或者说象侍者一样地对待你,你就有一种感受,什么感受呢?我们在受清净的教诲。什么教诲?就是远离慢与懈怠。

  在我们汉地人中,稍修一点法,慢心就滋生,轻视于他人,轻视于师长,轻视于法则,多生谄曲。我遇到这样一个事情,一个居士跟我接触了几天,第一天大礼拜,砰砰地磕头。我说菩萨你慢一点,有什么你慢慢说。他说,师父啊,我在很远地方听到你的大名啊。第二天来了,就不磕大头了,就说师父,我能坐一坐吧?我说能坐。第三天来了,就说法师,我算认识你了。我说,肯定认识了,因为耳闻不如眼见嘛。这样的事反而很有代表性。我周边时常有这样的法师,跟你习一点法了,开始是很尊重的,因为有法可学啊,但慢慢就感到你这算什么呢!又体弱多病,又这么大烦恼,今天发脾气、明天又骂人。给你磕头也是没办法了,谄曲心,不是恭敬。什么是恭敬?师长者永为师长。什么师长呢?虔诚。并不是说这个人是你的师长啊,善知识们!虔诚者是真实功德所在。藏传佛教讲四皈依,一直到成佛你都是要四皈依的!在我们汉地不是。我也遇到过学了半天就要来教育我的,说你应该这么那么做,我说你不够格,因为什么?你虔诚心不够!其他的都够。我可以向一切人学习,但你虔诚心不够的时候,我不向你学习,你是污染源了。希望大家能思维。般舟行法能够免除这样的过失。承事善知识,不是某人是善知识,是恭敬心是善知识!外面的依报业缘只是一个烘托罢了。

(111)云何当得著大铠甲。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。
   “广大戒中决定住”,实际就是孝顺为至道。若建立誓愿,若随顺誓愿,我们都应该对法做随顺。随顺中就会有戒、戒德,就会护持我们所行的法则。世尊在经典中这样讲,戒,戒在什地方?孝!孝为至道,什么是孝?孝者为戒,孝顺为戒,这不是奴役我们,它本身就可以保护你,给你带来莫大的利益。但我们这个时代,人心容易逆反,所谓乱以性戒、以下犯上,这个“上”者,不是上下的上,是应恭敬处、应守护处、应爱乐处、应随顺处,如果去诋毁、动摇、撞击这个地方,那就产生伤害了。所以,孝顺为至道。中国人特别讲孝,但现在世间有情多不喜于孝道,多行于逆行,乖逆之行,说话没有好听的、做事没有顺当的。苦啊!所以,随顺之乐、守戒之乐,得以法之安乐;孝敬之乐,得以庇护之乐。

  行般舟亦复如是。若是用对抗心、不随顺心去行持这个般舟行法,那是很难行的。一般真正走般舟的人都很调柔,凡是不调柔,都是习气上的不调柔,所有延患在走般舟人身上的不调柔,都是在行般舟之后,把这个行般舟的力量放在业习上了,才产生的不调柔的强大势力,是有这样的因缘,实际例子都是有的。但要是一直随般舟行法的人,都是很调柔、很调柔的,那么都在这种所谓的“广大戒”中得安乐,就是普利世间、随顺佛愿,随顺悲智,随顺方便,随顺有情、予以安乐。这个心智是必然建立的,因为在佛的愿力加被下,在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加被下,在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通力加被下,它养育了你的心灵、道德。如我们在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的时间,就这个音声功德、佛陀的誓愿在养育着你的感知,养育着你的自性成熟的表现过程,是养育、加被这个的。那些自大骄慢的人,在这里也会被逐渐地打磨出来,令自己的骄慢与自大消融,何以故呢?走般舟走一段就知道了,你就知道自己的自大是无力、无意义的!越是自大的人,在走般舟中,很快就可以调整过来,但主要是他不走。自大的人不愿意走般舟,因为什么呢?不屑故。一个是我不吃苦了!一个是我不能吃苦!不吃苦是慢心,不能吃苦是畏惧心,这样的人必然会自大!所以世尊对于此法闻而不行者,后面会有言说。

(112)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。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。
  诸佛如来有十力、十八不共、四无畏,即所谓诸佛如来与众生不共之法,十力是其中一个不共之法则。“灌顶位”,是印度的一个特定法则,现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,王位的接授过程中还是要灌顶的,西哈努克把王位传给他的王子的时候,也是拿个坛子给他灌顶。过去取四大海水,以象征尊贵,予以王位时,用四大海水来作灌顶仪式。灌顶,是住于法位。位者,就是有所成就、摄化的意思。

  在般舟行法中,的确可以令众生入无畏心智,安慰世间,无所挂碍,得种种不可思议善巧力,非是一般修法的自力说能成熟的。般舟法,有十分不共的教言,就是“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”!立者,说法;闻者,听法。听法,进趣亲证自性,无所畏惧,抉择于无生法忍,这实在是在我们现世行法之中,很难得、很难得的。这样的法则,尚是对未断欲凡夫而讲的,也就是说,这个三昧修法是凡夫有份的。以常规说,现世之人,能见十方诸佛,但凡夫不可见,何以故?未净欲故。你可以查很多经典、很多法,你要是想见本尊,那是甚难甚难的,有十分多的加行修持才能成熟的。但在净土一法中,不是这样,你现下直趣,三昧亲证的善巧皆是于当下。这个“当下”,若见若不见,清净守护。所以,见者当问,问者即答,答者即知,知什么呢?犹如灌顶。这个灌顶,是佛亲自灌顶。亲临诸佛前灌顶,这个法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!所以,“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”,这个所赞灌顶,就是亲遇于法的真实,令汝住不退转。

  你说我们现前大众中,有没有这样受诸佛灌顶的呢?实际这真不是难事!就在于你在这个法则上勤于行持否?真正信心决定否?是不是真正地对这个法爱乐、无疑实践?难易不是法则,难易是发心的根本所在啊!若发心难,行法就难;若发心易,行法就易。你说我感觉易就行了?不是!你发心愈究竟、愈彻底、愈纯净、愈单一,就得所谓的易。易者,愈直接故,愈了达故,愈彻底故,愈真实故。所以法无难易啊!凡圣的评判也没有什么难易之说,只是说我们设置的自我障碍太多。

  “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。”在般舟行法中说:此般舟法,十方诸佛之父啊,产生大功德威力相,摄八地菩萨事,就是一生抉得不退转。所以这样的法,是不允许人诽谤的。实际不是不允许你,是怕你受伤害;实际没什么怕,你也没什么诽谤,只是自己受伤害罢了。这个一定要注意!象这一类法则,往往未有行持成就者,未有进趣者,以自己的业力、以自己的量去思维,就会诽谤。谤者,会蒙昧自己的善根,散坏自己的善业,惑乱清净行法者、发心者!这个过失就很难透视了!我们汉地人现在无所畏惧于法,于谤法毁法没有畏惧,在藏传佛教,很多人他不敢,舍法罪他都不敢!对法的认知、交流很谨慎的,尤其是在法则上,清晰地传播、实践着。这个我们应该注意。有些人是热恼了、烦恼了,说一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话,对他人实在是没有什么,你也伤害不着他人,但容易造成他人一时的疑惑,动摇他人行法一时的因缘,就根本来说,是不能伤害他人的,但现缘中,你可苦了自己!一定会很苦的。这个地方提出来,还希望大家爱护自己。

(113)云何当一切所想。通达一切诸法行故。
  诸位善知识啊,在行法的时间,我们会看到自己的想法的清晰。以前,我在一个地方住的时候,在“一切想”与法相应的机制中,我说了四件事情,我说这是我想象的事情哦,结果我不说,我们就看路上的结果就对了。其实这事情是早都有结果的,因为什么?没有做之前,先想了一下,想了以后,把它设置了,就仍到那个地方了。结果走了一圈后,这四个事情,就一个一个成熟了。你说你这个想法与事实为什么会相应呢?这里最重要的是:“一切所想”之“想”是什么呢?是如实地透达前后际无别,那么这就能形成“一切法行”与“想”同等之力。那么你能不能把这些“想”与法行相应呢?莫要畏惧。要相应,你要有一定的透视力,透视什么呢?前后际的不相隔离,所谓“一念为三世”,“三世为一念”,“一念为三际”。这个“际”啊,实在是无际!我们一般在这里产生不了真实的抉择,说“未来的事情”,未来的事情是什么样啊?你说“你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地方想成个什么样呢?”不是,我才不需要想。在八年前,我给他们讲放光寺现在五个地方的建筑的时间,没有人不耻笑我的,现在这五个地方不是我建的,以前我谈过的,没有不笑我的,说你是神经病吧?因为以前就放光寺那个巴掌大的地方,还到处都是荆棘,当时我也说到这几个地方的建设。这不是说故意夸张一个东西,最早放光寺的住众都是知道的,谈过这个事情,但大家不会生信,因为什么呢?它是不相应的,它是没有意义的想法!这个想法要是与法行相应,怎么来想呢?不是乱想吧?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凡夫修法机制。我们凡夫脑袋就是爱想啊,不停地想,但大部分是妄想!不与法相应!不与法行相应!有人是黑暗想、颠倒想、愚痴想、自大想、欺人想、慢他想!那这个想,最后肯定是没有意义的。有个菩萨给我算了一卦,说哎呀,你下半年怎么样怎么样,我说:“你要算得准了,今天下午我就背包回家了。”佛法跟我没关系了,为什么呢?你能把我算得准了,你算我什么时间死,你能不能算你什么时间死呢?我说这话,实际是相应的话,什么相应的话?希望人对法、想,要有相应的机制。后来这个菩萨,我下半年见到他,就问你那个算法准不准呢?他说:哎哟,佛法能改变人的命运的!我说:佛法不能改变人的命运!人的命运,的确是命运,但你要能如法行持的时候,实是无一法可得,无一尘可染!诸位善知识啊,佛法离我们不远,就在我们每一个当下!每一个现前因缘中,的确是具足一切功德利益的!也是具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!你何以运用呢?

   “云何当得诸法所想。通达一切诸法行故。”对于这一条,我以前是有实践经验的。以前遇到一个菩萨也给我说:师父啊,你在某某某年会怎么样怎么样,你看着吧!我用思想衡量了一下,我说:“对不起,菩萨,我心中没有这个种子!”要有这个种子,我一定会这样的;没有这个种子,它不成熟。也就是说,你可以审观自己心灵深处的种子因缘,即你在这个地方是畏是不畏?是惧是不惧?是染与不染?是得与不得?它就不相应了,你若能觉察了知,后面的行法是甚为清晰的!所以,我现在看到许多人怕算命,怕见到有通力的人给他说这些东西,为什么怕呢?就是有种子。一旦有种子,那么别人给你安这个种子,相应了,你就成熟了,那他就锁定你了!这是在般舟行法中,完全是可以纯熟的“想”与“法行”相应的机制。

(114)云何当得一切算数。巧方便知故。
  怎么来认知这个“算数”呢?条理性、真实性、次第相续性。假设我们在般舟行法的五个次第中,能破除阴境,能见光明相,能走出诸佛刹土庄严相,能亲见诸佛说妙法相,能亲证法性真实无染无著、无来无去相,在这种种相中,次第次序清晰,于错次序、正次序、顺次序、倒次序自由出入,那你就是这个法的真实成就者。所谓的有人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出入自在,入每一禅得以自在方便,入每一定得以自在方便,那么他就纯熟这样的法则了。我们在般舟行法中,若能如是设立,一样可得以自在方便。这个方便,这个“巧知一切法”,在般舟三昧中可以得以自在力。这个“算”,再来审视世间种种相,过现未来相,人我他相,佛教相,寺院相,那你各得于其方便运用。

  我特别赞叹一些有通力的人,我特别反对那些虚假通力的人。我也曾遇到一些通力比较好的菩萨们,这个好是什么呢?他纯粹是善良、清晰之心,能于一个法十分清晰地告诉你次序的、延续的因缘,十分善巧!他这个算是什么算呢?是以通力得见。有的人是用术数算,用什么掐指、甲乙丙丁、子丑寅卯的,有的是卜筮出来的,这一类算法亦得世间方便,出世方便能不能得见呢?亦可作助缘,但若染着于此、骄慢于此、邪见于此、功利于此,那会堕落!所以说,“算”的方便有依通力算,即可视图象算;有音声算,通过听到的音声算;也有卜筮计数算;也可以调动鬼神算,这些算法实在是一个目的:方便饶益有情!若是其他用,用在骄慢、邪见、自大,那是有危害的,虽然是同样的力量。那么“云何当得一切算数。巧方便知故。”这在行般舟中,会有清晰的感知与善巧。人真正行过法,这些技巧反而不为难事,行般舟法,必然具备这样的善巧。

(115)云何当得善知一切成坏。远离一切障碍故。
  人得通力方便、计算方便、乃至说观察方便、智慧方便之时,可以用算数、巧力知未来、过去、现在。这个过现未来实是一个虚假的设置,一念中能彻知彻了的,只是说这一念的认知,往往我们会把它打到现前的因缘上,不敢把它展开,不敢把它相续,不敢把它推演到过去未来,为什么呢?你没有这样的善巧与透视力。那我们在行般舟中,一定能够引发这种不可思议的“善知一切成坏”,观察一切事情的缘起、过程与结果,熟悉的了解一切事情的缘起、过程与结果,透彻地透视过去的一切因缘、现下的一切因缘、未来的一切因缘、过程与结果。实际说过现未来实在是很勉强的说,但凡夫心智,若不说过现未来,一时迷失,迷失在什么呢?迷失在当下!他不知道当下怎么安住。所以,未得漏尽明,不知当下住。你当下会迷失的,一片迷茫!你不知道何以作为、何以观察、何以运用、何以去向、何以守护!你不知。我们若是能善于在一切想通达一切法行运用出来,那么你对我们这一切所谓的梦的善巧、现缘的善巧、恶善巧、善善巧、境相善巧、法则善巧,都会逐渐纯熟地、清晰地运用。用它做什么?知一切法、一切成坏,远离一切障碍行。

  碍中无碍,实是无碍行,实是解脱行,实是成就行,实是抉择行!凡夫行行于有碍、碍碍有行啊。你在这个碍中,是不是入无碍行呢?我们看《净土十要》中,有十种无碍行,入无碍境地。凡夫在碍中行无碍,实是甚为稀有!般舟行法亦复如是。因为“立一念,断诸想”,这种种想中,皆是碍,累碍、困碍、睡碍、饿碍、冷碍、热碍、痛碍、烦碍、无谓碍,种种碍中皆行无碍,直直走去!所以碍中行无碍,自得方便、自得解脱、自得成就!善知识们啊,这个行法的确是甚为有意义的。所以“善观诸碍,不著碍行,即得无碍行。”一切障碍本来无碍,所以远离障碍。我们往往把障碍当作一种可以回避的东西,把困难当作一种可以逃避的东西,实在不是般舟行人!不是念佛行人啊!那么我们在行法中,怎么来审视这个法则呢?就是所谓“碍中行无碍”,其实这句话甚为方便,因为十种无碍行中已经给我们凡夫有情提出了这种“碍行无碍”的抉择,你要是在碍中产生碍了、逃避碍了,那你这个障碍就成为事实了,就真是障碍了!现下障碍、未来障碍,必是障碍!真会碍你!凡夫有情多生障碍心,就是在障碍面前就会退堕、就会逃跑。般舟行法,就是让我们碍中无碍行,碍中解脱行,碍中成就行,碍中真实行,行什么呢?行于念佛!诸位善知识,切莫舍弃自己的胜缘,就是碍现前之时;诸位善知识,切莫舍弃自己的珍宝,就是障碍现前之时。此障碍实是无碍,正是行法之时,正是得力之处,正是所谓“知一切成坏”之处!成者、坏者,皆是差别之相,实无自性,抉择于用者!所以,碍与不碍,抉择于行法者;所以,若不退若不堕,直直走去,碍实是无碍!般舟行法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法则,这个功德,这个利益,这个不可思议的善巧!即是珍惜自己的当下,若顺缘、若逆缘、若恶缘、若违缘、若痛缘痒缘、若伤害缘利益缘,乃至说八风荡涤之时,正是胜缘!什么胜缘?无碍之缘!此“成坏”,成者,成就菩提;坏者,坏于障碍之碍,那么自然得以解脱!般舟行法,我们实践得比较多,但对于基础的理论指导和实际的技术操作,这一百二十二问,的确我们应该熟悉、了解它!应该清晰地了解它,慎重地实践它、认识它,这样你就真正地会迅速地成就这个三昧力,或成就这个行法的进趣善巧。

(116)云何当得一切不住行。不取不舍故。
  前面这“碍中无碍行”,亦不可得啊!亦不可取,亦不可舍!此处若取舍,是为障碍!所以,在“碍无碍”中,自生障碍,那就是染着了,所以自生骄慢与染着,以为有所得,这样不会进趣广大善巧、亲证三昧、亲见诸佛!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有清晰的透视。往往我们逾越了第一重障碍,即我执,后面会产生法执,若我们能破除我执、破除法执,一路走去,光明照耀,即见诸佛,无所挂碍,无得无失!这是所谓的“不住行”。一切不住行,是一相三昧深入修持的善巧,是进入一行不可思议功德的广大的守护。在般舟行中,亦复如是,这个善巧是具足的,所谓不取不舍故。不取不舍,甚为重要;大取大舍,甚为重要!不取不舍,就是大取大舍!舍者彻舍,取者彻取,远离对待,入不取不舍不可思议善巧!

(117)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。能施无悔故。
  行般舟法是无有后悔的,这是十方诸佛所珍贵珍惜的法则,一切菩萨所顶戴的法则,一切人天应供养的法则!以前有个外地来挂单的出家师父,在这儿住了两天,他质问我一个问题:“这么多居士、出家人走般舟,常住为他们服务,他们有什么功德呢?凭什么你们为他们服务呢?”我问他你这是质问呢?还是探讨呢?他说他有点看不惯,过去闭关,都是有要求的,比如这个人要为常住服务多久,十方信施是难以消化的,为什么来个人就可以行般舟?你们大家会照顾他呢?我说,你要是看了般舟经,你一定不会这么说了。主要是很多人没有接触过佛陀的教言,依自己的想法来衡量,依自己所知的法来衡量。以前也有放光寺的出家师父问过我这个事情,说:“供养出家人、僧众的东西,居士怎么能用呢?”我说:“出家人、居士,我不管他们是什么,他们在做什么最重要!”在这个行法的机制中,什么是僧,什么是居士,什么是应受供养,什么是不应受供养,我们用哪个角度来衡量呢?我感觉这个不敢一张嘴就说话,应该善观察、善透视,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。要是在此没抉择,我们也不敢轻易地大家造出不相应的因果。我们把这个经学完,我们一定可以认识到:行般舟法的人,实是一切诸佛可供养者!一切菩萨决定供养者!一切必定应供养者!

  “云何当得大施主”,我们知道大施主是什么说法:我于无量劫,不为大施主,普济诸群苦,誓不成正觉!阿弥陀佛这个大施主,是什么样的大施主呢?法布施,无畏布施,财布施,一切皆予布施,要什么布施什么!我们在般舟行法中,实际要将整个身心世界都供养给世尊、供养给三宝、供养给法界有情,才能行得下去。所以,此行法,是为大施主之行,无挂碍之行,彻底回施之行,无保留之行!走般舟走得久了,的确可以感觉到善施无畏,善施无畏法则!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一时抉择了!真正行这个法的人,会布施的,会抉择的。“真正”是什么?心无挂碍,心无染着,真正在这个法则上随顺安住!这是般舟行法的一个实际功德,就与阿弥陀佛所发的“普为大施主,普济诸群苦”的大誓愿是一样地做这样的广大守护。我们在行般舟之时,亦是财布施者、无畏布施者,亦是法布施者!三檀悉被,普利有情,无所畏惧!

(118)云何当得入诸法海。能施胜上法宝藏故。
  “为众开法藏,广施功德宝”,这是一切诸佛出世的心智,一切胜教言守护者的心愿!当“入诸法海。能施胜上法宝藏。”这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的回施,实在是不可思议!因为能令一切众生亲见诸佛,闻法,为众开法藏!闻法入法藏,闻法入法海!因为佛是一切法自在守护者,一切法自在成就者,一切法自在回施者,一切法自在教言者,能令一切众生于法得自在!我们若能见佛闻法,决定能入诸法海,广习一切法,入一切法藏,自性藏、功德藏,乃至一切行愿藏!一切法藏一时得见,得见于什么呢?于行般舟见“十方诸佛现前立”这个现前因缘成熟之时。

  “能施胜上法宝藏故。”净土法门的行持,包括般舟行法的行持,都是不可思议的。现在般舟行法归结到唐密净土的一个法,般舟行法不能代表净土行法,是净土行法的一个旁依法门,只是一个旁枝支罢了,它不是净土行法的全体,但它有不可思议的大功德善巧,不可思议的大加持力,不可思议的成熟善根的力与法,凡夫有情,实在是难以思量!我感到还是行者知啊,说者不知,还是希望大家去行法,深入一法,真实行作,你才能真正得安乐。阿弥陀佛说“为众开法藏,广施功德宝”,那我们念佛人,仗借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,在见诸佛、见阿弥陀佛之时,也是“为众开法藏,广施功德宝”的善巧实施者,那是真实不虚的利益,是会现前的。
鲁ICP备10206032号 版权所有 普光明楼
(明寂师等四众弟子) QQ:406311480     后台管理